close

  從不被看好到受追捧,一個蘇北小村自辦的“孝道競賽”延續了28年,在村民心中匯聚成一股強勁的道德力量。
  每天晚飯後,新沂市邵店鎮陳堰村的村民都喜歡到村部轉轉,那裡有一塊宣傳“好媳婦”的展板和今年“好媳婦”的評選標準公示,大伙都可以提提意見。“群眾對評選很看重,村裡每年都要花幾個月時間討論評選細則。”退休支書丁兆俠是“好媳婦”評選的創始人,說起當年的情景仍記憶猶新。那是1986年,剛實行聯產承包不久,村裡不少老人把土地讓給兒女種,兒女交給父母一定的糧食,可常有老人反映兒女給的糧食質量差、重量不足,大吵小鬧天天有,丁兆俠一天要跑好幾家調解糾紛。調解過程中丁兆俠發現,凡是出現矛盾糾紛的,大多因為兒媳婦斤斤計較,不敬公婆,導致失和。“看來倡導好民風好村風,好媳婦是重要因素。”經丁兆俠提議,村委們商量,決定在村裡搞一個“好媳婦”評選。
  說乾就乾,幾名村幹部一合計,定出了“孝順老人、鄰裡和睦”等5條標準,通過小組推薦、支部研究,確定了第一屆10名“好媳婦”。但表彰會開過後,有人嘀咕:“人選是幾個村幹部定的。”也有人不滿道:“我也夠標準,為啥不評我?”……
  丁兆俠思來想去:“大家對評選結果在意,說明心裡在乎。至於不滿,是因為評選過程不夠公開透明。”當年9月,村裡召開黨員群眾代表大會,大家七嘴八舌制定了6條評選標準和細則,張貼在村裡,誰有不同意見就提出來,合適的就補充進去。評選的公開調動了村民的參與熱情,經過自薦、小組推薦、群眾舉薦,然後召開推選大會,最後選出10名“好媳婦”並公示7天。
  1987年3月8日,村裡召開表彰大會,“好媳婦”們不但披紅掛彩,獲獎喜報還被敲鑼打鼓送到“好媳婦”的娘家。“好媳婦”們掙足了面子,吸引力大增。從1986年起,28年來,陳堰村共有256人被評為好媳婦,占全村有參評資格婦女的60%。還有的連續多年被評為“好媳婦”。
  朱翠平是2012年度的“好媳婦”。她的公公陳道春,前幾年由於患上腦血栓,不能下床走動。朱翠平每天都扶著公公在村裡到處走,慢慢鍛煉。如今,在她的精心照顧下,公公已能自己走動。婆婆王純英說,“碰到好兒媳,能多活好幾年。”
  順應時代的變遷,“好媳婦”的評選更貼近民意。現任村支部書記徐益強介紹說:評選先要經村民無記名提名,黨員群眾討論後,再由村裡60歲以上老人投票選舉,得票率在95%以上才有資格入選。而且,每次表彰人數不定,寧缺毋濫,每屆表彰最多不超過10人。
  “好媳婦”評選如春風化雨。有一從外村嫁來不久的小媳婦,與婆婆不和。後來她自己漸漸覺得不對勁了,於是像換了個人似地想著法子孝順公婆,兩年後也當上了“好媳婦”。
  28年來,很多當年的“好媳婦”如今成了“好婆婆”,她們又開始培養新一代的“好媳婦”。張慶俠曾是榜上有名的“好媳婦”,隨著公婆的相繼過世以及兒子的成家立業,她自己也成了婆婆。身份變了,但一家人仍和和睦睦,相親相愛,兒媳婦侍加艷孝順有加,村裡人人羡慕。受媽媽身傳言教,侍加艷的孩子從小就懂得孝敬照顧奶奶。
  徐益強告訴記者,好媳婦評選,讓老人們過得舒心,健康長壽。“目前村裡老人平均壽命82歲,超過90歲的就有10多位。”
  本報通訊員 滿東廣
  本報記者 李先昭  (原標題:孝道競賽,托舉小村道德高地)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t47ltrrvv 的頭像
    lt47ltrrvv

    升市

    lt47ltrrv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